在成都青白江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戏剧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流淌着历史的记忆,也滋养着现代人的生活。前不久,2024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季环境戏剧展演在青白江城厢古城上演,再次让青白江的戏剧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4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季现场。(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渊源:戏剧之根深植青白江
青白江的戏剧基因,可追溯至汉代。在青白江区博物馆里,说唱俑和舞俑这两件汉代文物,静静地诉说着当时说唱与舞蹈的融合,为戏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明末清初,城厢古城涌现出福建、江西、广东等移民会馆,每个会馆都有一个古戏台,证明了当时戏剧文化在城厢古城的繁荣。
清代乾隆时期,出生于城厢绣川河畔的魏长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表演艺术大师。他与川戏艺人一道,对川秦腔进行了艺术表演革新,将胡琴用于川秦腔之中,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川秦腔。他牵头倡建的“老郎庙”仿苏州梨园公会的建筑风格,后经重修,取名“锦江剧场”,今为“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他不仅丰富了秦腔、京剧、川剧等戏曲的表演技艺,更为后世留下了戏剧财富。
到了民国时期,城厢古城长期驻扎着两个民间川剧团——劳动剧团和群众剧团。两个剧团长期轮流在下北街的戏园(钢锉厂旁,后改为电影院,现正改造成城厢剧院)里演出。
而今,古城西街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清观古戏台,依然见证着戏剧文化在城厢的繁荣;而古城的老居民中仍有许多老戏迷,他们以“摆围鼓”的方式,传承着这份对戏剧的热爱与执着。
传承保护:戏剧之花在沃土中绽放
2010年,清泉镇花园村青年川剧团成立,由赵小利等10多位川剧艺人为演出班底,长期在当地演出。2020年,以赵小利及其团队为原型的电影《活着唱着》在全国上映,让川剧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赵小利及其团队还积极参与到青白江区内的文化惠民演出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赵小利更是定期到清泉学校和华严小学进行川剧教学,让川剧艺术在中小学生中生根发芽,为戏剧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厢镇贵和高科农业公园的负责人蒋大根是一位川剧爱好者。他在自己打造的农业园里开辟了川剧博览园,并设立了彭登怀传承教习基地和陈智林川剧工作室。
此外,为了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城厢镇充分利用西街三清观和小南街江西会馆的古戏台开设“槐花小剧场”,每周六下午京剧、昆曲、川剧等精彩演出轮番登场,吸引了广大游客和戏曲爱好者观演。
作为艺体特色学校的城厢中学,则专门开设了传媒班,对有志报考播音主持和影视、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姚渡镇龙王社区的陈其明是高二传媒班的学生,他说,他非常喜欢戏剧表演,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经常到城厢古城游玩,在古院落中感受天府文化,汲取戏剧养分。
创新发展:戏剧文化续写新篇章
青白江不仅传承着深厚的戏剧文化,更在不断地挖掘与发展中让戏剧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今年7月,青白江区原创音乐话剧《戏梦长生》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戏剧厅首演。剧中“魏长生”的独白掷地有声、慷慨激昂,将剧情推向高潮,全场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魏长生艺术人生的致敬,更是对青白江戏剧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与展现。
同时,青白江还深挖艺术文化资源,在历史人物和出土文物中获取创作灵感,先后创作出了音乐剧《传奇凤凰湖》《蜻蜓眼》和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地演出,更登上国家大剧院和省市舞台,让青白江的故事走得更远。“历史与现实结合得很好,正如剧中所说‘声声驼铃变成声声汽笛,漫漫长路变成漫漫铁路’,我作为一名青白江人,感到非常自豪。”市民邓磊观看演出《蜻蜓眼》后被剧情深深地打动。
不仅如此,近年来,青白江积极引进高质量剧目,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际和国内高水平剧目的演出。从俄罗斯芭蕾舞剧院演出的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到俄罗斯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团演出的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从重庆市歌舞团演出的舞剧《杜甫》,到重庆市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死水微澜》……诸多演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与文化的交融。
青白江区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青白江将深化国际人文交流,持续办好蓉欧经典之夜等高品质活动,引进高品质剧目,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完)